知行记

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【信息整理——Notion+PARA】

2023-08-27
0
0

字数:4907


先说结论吧,希望通过软件改变我们的状况,很容易会陷入小人驭于物的状况。

知识的流动本身就会产生价值,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系统。

相比之下,我们宁愿让自己陷入忙碌的整理,而不去思考知识本身对于我们的价值。

IDC:The Knowledge Quotient: 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Information Using Search and Content Analytics

根据我们的研究,知识工作者每周平均花费约 16% 的时间来收集信息:搜索、检索和浏览内部和外部信息。这些知识工作者有 44% 的时间找不到他们正在寻找或需要的信息。当我们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时,知识工作者浪费时间所造成的财务影响就会变得非常严重。如果我们假定知识员工的平均工作周为 41.8 小时,年薪为 80,000 美元,那么每位知识员工每年浪费在搜索信息上的时间成本为 5,700 美元。一个拥有 1,000 名知识工作者的低 KQ 组织,每年浪费在搜索但找不到信息上的时间超过 570 万美元。这些结果是基于保守的估计

The Innovator’s Guide to Modern Note Taking

员工平均每年要花大约 76 个小时来寻找放错位置的笔记、物品或文件。换句话说,我们每年在全美花费 1770 亿美元–比芬兰整个中央政府的预算还要多–来寻找那张一秒钟前还在这里的便条

总结起来:不知道自己其实在寻找文件/知识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。想要改变时,劝退自己的第一个门槛,整理起来太麻烦,东西太多了!。

接下来我们通过PARA在Notion中建立初步的目录结构,并在Notion中完成知识整理的过程。

前面部分先介绍为什么会有PARA,它产生的背景,然后是它的原则。主要内容来自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

1、给你的知识一个更好的”家”

分享一个鸡汤

某国某小朋友在家里的鱼缸,养了一条鲨鱼,养了很久,但是总也长不大,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搬家了,就忍痛把它送给当地的海洋馆,过了几年回来想要去看鲨鱼,一直找不到,但是有一条大鲨鱼总是跟着他,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以前养的那一条鲨鱼。所以一个鱼缸的环境限制了鲨鱼的成长。

环境常常会改变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,通常也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。

  • 更容易抽象思考,关于未来 一个天花板很高的空间,大山之巅,一望无际的大海。
  • 先解决具体任务,着眼当下 一个逼仄的卧室,凌乱到无法转身的厨房。

大教堂效应。研究表明,我们所处的环境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。

2、整齐到不忍心动就好吗?

我们知道图书馆的书籍分类如果做不好,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灾难,所有有很多关于它的方法,比较有名的是杜威的十字方法。

我们知道,任何事物都是有代价的,我们要维护一套这样的方法,对于个人来说会陷入一个困局,我们鼓足勇气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一次,然后再也不想来,或者根本没有勇气按照这套流程来做。天性如此,怎奈我何呀!

如果我们不是特别擅长整理,特别有意志力,这些方法最后都会流于无形。

据说某位收纳整理大师,在生了第3个小孩以后,家里终于——乱——了——了——了

所以,很重要的是,当我们在整理上花费了更多时间,维护这套体系让自己疲于奔命的时候,它的性价比就非常低了,所以会有什么样的方法呢?

3、基于使用场景划分而不是它的类型

基于一件具体的事也许更有效:

很久以前,在客户现场支持项目的时候,我都会把相关内容放一个单独的文件件,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时间去整理,然后做一个思维导图,把各个现场状况记录进来,按照优先级开始解决,解决的过程中给这个分支往后添加内容,如果有临时状况,都放到一个特别的分支里面,继续当前的任务,有文件丢文件夹,思维导图里面备注一下。

我们对于文件的整理,通常会按文件类型来分,大体上可以会参考这个做法

杜威的威力在于,它每3位都是一个区块,差不多可以无限扩展。xxx xxx xxx xxx 。这样它的可能性就是 1000 x 1000 x 1000 x 1000 。完全足够了。个人没必要去折腾,又不是图书馆。

很尴尬的是,曾经收集过很多电子书,买Kindle,特意买了大容量的。电子书应该有好几个T。常常会收集一些书,但是其实时间长了都忘记我收集了那些书。常常是有人提到某书不出我就去找,下载的时候提示本地已经有了。

我们应该按照使用场景来划分,因为我们不是图书馆!
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。如果我们要了解孩子的状况,心理学的书需要,运动的书也需要,营养的书也需要,这个时候,也许我们还会记录一些状况,那这个时候只有进入我们一个专属的文件夹的书,才是我们真正能用起来的书。

用使用场景/项目/主题这样的维度去整理知识,电子书等除了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很大帮助,更大的好处是还可以回顾。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知识经验的改变,我们对当时的自己又有了新的方法

从这个案例里面来说,为了解决具体的一件事,把相关信息都规整过来是比较好的办法,那我们是不是所有文件都放过来呢?比如说,我对减肥有兴趣,这可是长期的活呀。或者这个事完成了呢,这个东西放哪里去呢?或者这件事重新又开始了呢?比如重新做一个插件,原来的有部分知识可用有部分不可用,咋弄呢?

4、P.A.R.A

PARA就是针对我们前面的疑问来解决的,首先它的几个原则是:

  • 以终为始:以支持得到有价值内容为基础构建
  • 独立:不依赖平台和来源,不受这些条件限制
  • 灵活:能处理当前和未来的任何项目,活动
  • 简单:不需要刻意耗时维护,标记
  • 开放:可以和任务,项目等对接
  • 模块化:允许根据当前任务调整优先级等细节

个人经验来看,第一条是很容易忽略的,容易陷入系统的执行维护细节。忘记了知识管理本身。

关于名词解释的部分,前面有提到过,这里重新完整解释一遍。

项目这个词有很多的解读视角,并不是我们PMP里面那种大项目才是项目,或者说,很多项目都是我们一个人的事。那么这里容易混淆的是项目和领域,这个词不太好翻译,目前大家都这么叫。通常来说,项目是基于领域的,下面用一张图来阐述:

看起来好像理解了,但是里面还是很乱的呀,难道我就只有4个文件夹吗?

5、主题划分和文件夹原则

这4个文件夹是固定的,基本上我们整体的思路就已经很清晰了。该去哪里找大概是知道了,接下来的问题是,里面如何划分呢?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杜威方法,相比之下,另外一个方法的视角可能更适合一些——维基百科方法。

我们就可以简单划分为4个方面,另外,个人的理解是这样,我们不用考虑一蹴而就,所以在PARA文件下为了考虑将来的冗余,序号上就可以3位数来

  • 100 学习
  • 200 工作
    • 持续提升
  • 300 兴趣
  • 400 日常
    • 亲子
    • 水电煤气

100 表示学习,以后如果要添加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从101——199。保持一定的灵活性,同时也不用太费力去思考。

5、建立PARA的顺序

5.1、从项目开始

这个很好理解,我们手头在做的事。

5.2、然后添加其他部分

添加的时候,参考上面关于主题划分的部分就可以了。如果我们决定开始搭建自己的PARA系统,这个时候也是梳理我们自己信息储备一个很好的契机。如果以文件系统为例来搭建这样的体系,可能更好理解。

下面这个步骤会极大降低我们整理资料的心理压力!!!信息收敛的利器。

  • 第一步、集中信息

集中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,我们只有确定好信息在哪里,只要去那里找就能找到,如果相同目的的存放位置很多就会非常麻烦。如果是文件那我们就先至少放一个硬盘上吧。如果又在移动硬盘,又在U盘,又在网盘,公司一点,家里一点,手机里一些,基本上没有办法弄。

  • 第二步、区分常用不常用

这一步我们把文件区分成常用和不常用,其实就能发现有很多东西我们是不用的,不用的显然是占大多数的。最频繁的部分,我们在前面的项目整理已经做过了。 不常用的那部分我们几乎是不用管的,也不用费力去折腾了。

  • 第三步、区分重要不重要

只有重要的文件才值得我们去整理,这2个步骤可以取舍,因为容易选择困难症

  • 第四步、PARA+维基百科分类

项目已经完成了,接下来就是另外的文件夹,主要是R和A部分,按照前面的方法,100 学习,200 工作…… 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划分就可以了。

  • 第五步、加上inbox和temp 关于inbox的内容后续使用过程中继续优化。

5.3、文件系统整理思考

如果我们要决定做这件事,可以考虑先找一个空一些盘,做一个网盘同步的文件夹,里面建立PARA。这个文件夹尽量不要太大(取决于网盘大小)。太大了,其实没啥必要。

关于视频和照片,建议是存到网盘上去。另外弄个移动硬盘备份一下,就可以了。

各个软件的配置最好能统一起来,网盘同步。

5.4、作者的系统样例

文件夹结构:

6、流动的价值

我们通常建立好一个文件夹结构里面,里面的内容就不动了,某种程度来说,PARA的流动性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文件,这些知识的机会。更重要的是,养成这样的习惯,我们就能更加聚焦应该聚焦的内容。

这样的文件夹结构和我前面的思考有些不一样,整体上来说,Joplin的信息库,文件系统,OB的系统还有Notion,都应该于一个类似的PARA结构。一方面我们的思考模式不太需要切换,另外也不用费心为新的软件设计结构了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个过程是值得的。

7、为什么选择在Notion中整理

在现在搭建的这个知识管理体系中,Notion会成为所有信息的处理中心。Joplin只是暂存的,所以不用刻意使用。OB主要是用来输出,所以也不是重点。之所以选择Notion有几个原因:

  • 它其实本质上是一个网页制作工具,是一个个人的站点
  • 它有数据库的功能,就是统计,汇总,筛选这样的功能
  • 它可以整体复制,也就是项目复制下次可以继续使用
  • 页面即文件夹

这些功能实际上以前是用confluence做的,但是灵活性和稳定性来说,Notion付出代价小太多了!

关于整理环节,用华老的话再合适不过了,读书是从薄到厚,再由厚到薄的过程。而这个从薄到厚的过程,可以认为就是我们这个整理的环节。举例说明:

  • 想法信息

从手机备忘录到joplin,甚至不用去joplin到了Notion的inbox,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认真去扩展里面的内容,然后再到具体的分类里面,可以创建新的页面之类的。这里就是读书读厚的过程。往往这些想法扩展起来会非常大,而这个写下来的力量,却是实实在在的。针对一个想法,还有补充,可以不断往里面补充。

  • 读书笔记 反观最近自己写的很多文章,其实都还是属于读厚过程的产物,并不完全是属于自己的,这些东西是可以放在Notion中,而不是OB中。这次在学习PARA的过程中,网络上找了很多资料,大多数都止步于概念解释和名词解释,基本上也能听懂,但是背后的逻辑是很那明白的,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卡点(摩擦)。这个时候我的选择是回去看书,找到书以后发现关于这个体系的前因后果,思考出发点,再结合自己的情况,理解就更深刻了。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思考,就是我们在不断读厚的过程。

信息压缩是AI时代非常重要的词,但是能做到准确压缩的前提是我们真正读厚了之后的结果。信息压缩总结可以在Notion中体现。压缩的信息可以认为是为了给未来的自己提供一个索引。

8、完美主义的诱惑

我们始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,完美主义和慵懒的对立,始终是存在的。PARA让我们简化了文件知识的管理过程。但是里面的文件夹又容易让我们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沼。所以

我们不要去囤积信息,而是要懂得去使用知识,我们也不需要把笔记软件弄得漂漂亮亮的,而是要懂得让笔记的内容,知识,发挥它的真实效果。软件本身,方法论实践,够用就好!


Similar Posts

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
您的打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!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