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1、功夫在诗外—记笔记并没有那么重要
- 2、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
- 3、开始学习开始记笔记
- 4、冷静!不期待一招鲜的方案
- 5、压缩即智能—笔记应该多还是少
- 6、如何让自己回忆
- 7、康奈尔笔记法
- 8、清单笔记法
- 9、子弹笔记法
- 总结
步入社会以后,还在坚持学习,总是难免要记笔记的。我们可能遇到完全不记笔记的,或者记的满满当当,或者记的漂漂亮亮。总会让我们有一些触动。记笔记在学习过程中是自然而然的事,然而却一直困扰着许多人。
在搭建高效学习体系的过程中,记笔记本身并不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,我们也不用刻意因为某个具体的笔记方法特别在意。
市面上广为流传的康奈尔笔记法,子弹笔记法,卡片盒笔记法,还有清单笔记等等,我们会发现每个笔记法都有它独特的地方。我们明白这些方法如果真要贯彻实施都不容易,都有一定学习曲线。
所以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?笔记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?我们需要明白的是:
- 笔记是桥梁,连接我们内在体系
-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,我们从问题出发
- 大部分不需要逐字逐句
别人不是我们,甚至,别人咋样,和刚开始梳理学习体系的我们也没关系!
1、功夫在诗外—记笔记并没有那么重要
1.1、笔记的形和神
回顾自己的笔记习惯,和市面上成名已久的各种笔记法,我们就会发现,多数是告诉我们,笔记应该长什么样,比如康奈尔笔记的分区。这就是笔记的形,它是比较容易掌握的。
而难的是笔记的神,一篇课文,一个知识点,我们可以分区记录不同的内容,但是应该是什么样的视角,什么样的思路路径去写笔记呢?这个是笔记的神,需要长期积累和打磨。
恰恰是这个部分,很难遇到可以深入交流的朋友,很难遇到特别合适的老师来指导。也许这是笔记最难的部分。为了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去思考。
1.2、笔记是干什么的
我们首先要明白,为什么要记笔记。作为高效学习的构成部分,它需要辅助我们掌握和理解学习的内容。从这个角度看,它只是我们学习过程的一部分。所以它应该尽量言简意赅,也就是内容要少。因为:
- 如果记录内容很多,潜意识不会去看它,认为它很完整,随时可以去看,不急!
- 索引性的内容会激发我们的回忆,更好的检查我们的结果。
- 如果太全面,反而没有重点。
1.3、笔记应该怎么用
个人的经历中,接触过几类状况,完全不记笔记、笔记很详细和笔记很凌乱。
完全不记
- 一个前辈,60后大学生,他的特点是输出非常高产
- 群里的总能非常快速大片大片输出高质量内容,他给我们的观点是,记录不重要,要记在脑子里的才重要。他的记忆力和抓住重点的能力是很强的。
- 一个理科高材生,大家一致认为学习能力强
- 听课很认真,交流很认真,很神奇的是,确实很能抓住核心,抓住重点,并高效输出。
这两种情况在我看来都是特例,我的理解是,我所接触和从事的行业,在他们这里,可能是属于相对比较简单的。夸张一些来说,我做的是初中数学,他们过往经历的是微积分。
- 听课很认真,交流很认真,很神奇的是,确实很能抓住核心,抓住重点,并高效输出。
笔记详细
个人有段时间学习视频内容时,会逐字逐句理解,思考,记录,满满当当的笔记,内容可能有所有字幕的2-3倍。学生时代也有过类似的状况,每个知识点都在考证,非常深入,以至于现在都还能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一些东西。它可能有的:
- 好处
- 不太会走神,基本上全神贯注
- 坏处
- 不容易抓住重点。
- 偏离目标—考试
笔记很详细不知道针对什么样的场景会有效,学生时间会回去翻看,但是毕业以后,这么复杂的笔记恐怕不太愿意去看。不久前学习一个课程的时候,也是满满当当记了几万字,现在想起来倍感压力。
记录很详尽,还有一个情况是,这个知识我们知道得太少,以至于大部分知识点都是新知识,都是重点,难点。
笔记凌乱
大多数情况下,笔记是这样的状态,零零碎碎,记录一些关键字。记的时候确实也认真,记完确实也没看,可能偶尔看一下。如果认真整理,里面的东西需要重新弄过,也就是需要重新誊写一遍。
相对应的,最近在做知识管理的时候,在手机备忘录里面的内容就是这种形式。特别是和人交流过程中记录的内容,是凌乱的,好在有这个转到Notion的过程,会重新梳理一下,内容倒也不多。
笔记凌乱可能有几个原因:
- 事先没有预习和准备,不知道会出现什么,所以没有节奏
- 手写内容,写字太慢,几步下来
有了这些情况,那么我们笔记应该如何去记录呢?
1.4、功夫在诗外
所以笔记的问题不在笔记本身,而在学习之前的准备,我们大概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考虑,有一个大概的脉络。
学习以后,这个笔记我们应该很容易拿起来回顾,也就是说尽量做到事后不用过多补充。笔记的留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回忆起当时的内容。
我们尽量不要去事后补笔记,因为它会给我们一个心理暗示,事后可以补,真正高效的是学习的当下,课堂效果是最重要的。
虽然现在很多课程可以反复回看,实际上时间成本很高,也少了锻炼自己总结能力的机会。
至于应该如何记录,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学。
2、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
早期介绍网易创始人丁磊的时候,说他看书会跳着看,如果都能看懂了,他就不看了。工作中遇到的另外一个前辈,他在学习新技术,或者看书之前,会想尝试着自己去构思,如果他来做,大概是怎么做,如果他来写这本书大概会怎么写,然后再去看,取长补短,兼容并蓄。长期训练自己的学习力。
这里面反应出来很重要的点,并不是他们的方法,而是他们的状态——主动学习。
我们在开始学习之前,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些问题。其实也是在不断拾掇自己的内在知识的过程,知道缺了什么要补什么
3、开始学习开始记笔记
3.1、保障主线任务
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上课听到老师讲的东西/看到文章:
- 觉得要等会再查一下
- 感觉是个重点
- 这个东西要去试试
- 突然想到另外一个事
- 上课的主线内容
这里最重要的当然上课的主线内容,但是听着听着发现有个知识点不是这个课堂上的,我们可能需要回去再看看。另外发现自己走神了,想起另外一个事,怕忘记了,不知道写哪里好。
所以我们理想的状态是:尽量把干扰项从脑子里清除出去,回到主线上。
3.2、适当留白降低干扰
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我们需要让自己能有办法,快速把这些东西都清除出去。回到记笔记这件事上,我们就需要让自己的笔记有地方/有方式,可以放这些东西。而这些东西不能影响主线。说到这里,最近容易想到的至少是2个办法:
- 随时准备便签纸
- 笔记本上划个区域给这些杂事
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进入主线任务,或者是心流状态。所有打断它的干扰,尽快剥离走。
如果是手写,建议就用一个颜色的笔,避免分心。这个虽然因人而异,其实是为了避免我们自己要给颜色做特殊定义,陷入两难。
3.3、避免自动驾驶
当我们使用电脑记录笔记的时候,如果我们的打字速度足够快,会有一种倾向全部记下来,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的僵尸状态。这个时候很重要的是,我们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心态,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整理思路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笔记难的地方,就在于,我们不能让自己有太多事后补救的依赖心态。
对某些知识点考虑用 知识点—论据—结论 这样的结构去记录。
除了这个方法,我们为了能快速记笔记,尽量多使用简写,可以是自己发明的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。只要有地方可以查到这个简写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。
4、冷静!不期待一招鲜的方案
我们知道油管上有很多介绍各种笔记法的视频,明显能感觉出来,医学生、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笔记法会有差异。所以回到我们自己身上,就会明白,我们不应去追求一招鲜的笔记方法,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形成自己的笔记规范,当然,这个规范主要是针对神
的。笔记的框架可以大同小异。当然,都是在适应自己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出来的。
我们知道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洞察是不同的,这个不是我们要担忧和考虑的问题,只要去做了,自然就会提高,如果真的提高太慢,那倒不愁了,知道自己哪里慢,总会有办法解决的。
下面介绍的几个方法,可能对于职场人士,考证考级的用处更大一些。我们学习的目标更明确,应该是项目导向,任务导向的。
5、压缩即智能—笔记应该多还是少
最近笔记火的一段话,OpenAI的首席科学家提出来压缩即智能
。但是要明白的是,作为AI的从业者,他所说的智能和我们理解的智能并不一致。
笔记应该多还是应该少,我们应该去考虑的是,从我们的最终目标出发,我们是希望通过考试,还是希望掌握这个知识,还是希望通过它来变现,要求就会不同。
技术知识
我们如果想要具体操作的技术,操作记录最好都记录下来,这个可以认为是实验记录了。如果是我们学习操作系统,AI原理之类的,能弄明白其中的关系,在某个阶段可能重要,那可以少一些
人文社科类,个人成长之类的内容,尽量是:
树–>平面(本来有个挺好的图片,当时不知道为啥没有保存下来)
我们前面提到到过,一本书,一堂课,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平面的结构,而老师脑子里面的是树,是一个网。我们需要把这个过程在我们自己大脑里面内化,构建,也就是他这个输出的逆过程。
我们也有人理解为,只要读到这个概要就够了,这显然不现实。因为输出的前提是有大量内容支撑 ,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吸纳它们。
6、如何让自己回忆
所以需要准备一个不太厚的A4软抄本,为什么是一个本子,因为这样我们能随时拿出来看,拿出来回顾。为了激励自己去回顾,我们让自己弄个标记或者一个章,知道自己复习了多少次了。
内容足够精炼是为了让自己能没有啥负担去做这件事。
至于为什么用纸质的,这个因人而异,但是,很明显,写下来的时候,会强迫自己去梳理思路,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过程。
7、康奈尔笔记法
7.1、基本介绍
即Cornell笔记法,它强调的是提起和总结信息的要点,不建议记录太多细节。它的简单结构分3个部分:
- 左栏记录关键点、要点、标题等。简单明了
- 右栏记录详细笔记。可以记录更多细节和思考。
- 顶部留出的总结栏
7.2、要点
- 总结时提取左右两栏的主要信息点,以点状或简短语句的形式写出。
- 确认总结是否准确反映原本笔记,将要点表达清晰。
- 必要时还可以在后页或边缘位置增加备注或思考。
- 定期回顾时,先在总结栏进行复习,然后配合详细笔记进行复习。
- 出现不明白之处可以查询原文进行理解。
- 录完成后立即进行总结性归纳。
- 多次学习同一内容,进行梳理与更新记录。
- 整理成册按主题对笔记进行分类。
- 日常保持简短复习来巩固要点。
- 长期需整体复习以检验学习效果。
- 可以试着将笔记解释给他人,有利理解。
- 便签语录法记住要点,贴在显眼位置。
- 适时分享笔记,与他人学习互动。
- 将笔记与实际工作联系,强化应用。
7.3、学习资源
这是一个向导式的课程,可以感受一下它们对这件事的理解
- How to Study in College
网上有很多卖康奈尔笔记本的,总的来说,形是容易掌握的,神可能还是需要点时间。除了康奈尔笔记法还有清单笔记法。整体思路异曲同工。
8、清单笔记法
整体来说和康奈尔笔记法类似,笔记法分几个区域,让自己尽量进入主线。 它的出发点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,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,类似博客右侧的toc那样,还原出一个知识结构。这个结构不同于目录,它能更好帮我们回忆起整个脉络。
另外因为记录的内容很少,所以它相对就很好记了。
另外最近几年比较火的一个笔记法
9、子弹笔记法
这个笔记法其实已经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读书笔记了,而是一套日记的方法,只是把我们很多的内容纳入进来。
(Bullet Journal)是一种极为高效且便捷的日程管理& 笔记记录方法。 它可以很方便地集成To-do List、笔记、日记等于一体,通过简洁描述来规划、记录我们的日程、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 它的核心是使用精简的描述和符号来快速完成日程和事件的记录。
从这个描述来看,还是挺流氓的叫法,叫它笔记法有点太屈才了。其他的方法叫notes,它就叫Journal。
基本上一年一本,有些人会早上起来,就写下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3件事,确保它们都做完。因为有这样一个笔记本,随时可以翻看,复盘和学习也就更容易一些。
它更像是日程管理,而不是纯粹的笔记。
总结
另外还有卡片盒子笔记法等等,有电子的也有纸质的,各种软件。我们会发现,这些笔记法,针对的更多是一本教科书,一本需要深入啃下去的书,一门课程。但是和我们工作以后的学习目标并不一致。某种程度上来说,如果我们参加线上线下课程,是可以用其中的一些笔记法。毕竟,如果不记住,不学会,干嘛要去学呢?
关于线下课程如果可以录音的话,有2个工具可以辅助,Pad的Notability,它可以边录音边写笔记,这样就很容易回溯。另外飞书的飞书妙记,可以帮我们把视频音频转换成文本,这个过程也是可以回溯的,就是拉到哪里,文字也显示到哪里。
我们从学习整体流程来看,记笔记固然是重要的,但是更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,评估一个学习方法,一个学习工具对于我们学习来说,切实的帮助,需要我们建立的体系中,有指标来衡量和度量这个工具和方法,我们才能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方法。
为什么不提思维导图
用了几十年思维导图工具,用过不下20款,更多时候,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word来用,正是因为它炫酷的效果,便捷的操作,让它出圈,也让它从最初的脑力大师托尼博赞那里,把阳春白雪变成普通人的日常工具。但是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它只是稍微改了一点样子的Offic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