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一位学霸聊过,他的高中班级类似李雪琴的高中班级,985起步。他认为:
我聪明,并且我沉得下心堆积经验和时间,我认为这两个都是不可或缺的
显然,这样的回答于我们今天要搭建的这个高效学习体系目标不符了。作为普罗大众我们还有机会吗? 这里先说结论,据研究,一个人智商高,仅仅只是智商高,并不能轻易拓展到其他领域。换句话说,智商测试本身也有局限性的。
而我们要想办法搭建的体系,是一套适合普通人自己高效学习体系。
1、专注力是一切的前提
1.1、为什么重要
Attention is your need 。你的注意力在哪里,你的能量就在哪里。 前半句因为OpenAI首席科学家的推动,有了滥用之势。但是也同时告诉我们,在这信息的海洋中,我们更加要聚焦在那些能给我们带来价值的部分。
在很多年前,信息爆炸刚刚开始的时候,就有经济学家指出,当信息获得不再成为瓶颈,专注力就会成为稀缺资源。换句话说,社会资源的分配总是倾向于更有价值的那部分人。某些X教鼓吹未来那个地方满地黄金,So,那个时候黄金显然不再具备稀缺性了。
且不说现如今各大短视频公司的推荐算法有多强大,当所有人都开始能快速获取信息的时候,那么也就意味着如何更高效利用这些信息成为很重要的衡量标准。奶头乐就成为商家非常需要的手段。
注意力是我们作为普通人,最重要也最稀缺的资源。比钱还重要!!!
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哪些事帮忙我们提升专注力/注意力呢?
1.2、可是手机太香了呀
手机总是很那离手的,钉钉,企微,微信,飞书,邮件……,就像一条又一条的狗链子拴着我们,哪也去不了。在电脑前工作,总是免不了有意无意要去看看发生了什么。
有些人上班第一件事看新闻,有人刷朋友圈,有人看小红书,总之,看不到这些,我不知道有没有被世界抛弃,当看到富豪榜上依然没有自己的时候,稍微冷静一下,干点活吧。
当然,我们说工作是为了老板那点钱,学习和个人提升才是自己的,现实却往往是提升最快的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完成的。我们不刻意区分高效学习是针对工作还是针对个人,要提升专注力,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资源,首先需要想办法减少干扰。
做重要的事,特别是学习的时候,不要抵抗自己的天性,尽量找安静的地方。
我的做法现在初见成效,后续继续优化:
- 关闭手机大部分应用提醒,特别是社交媒体
- 关闭朋友圈消息
- 关闭大部分App的右上角角标,手机第一屏的应用都关闭了角标
- 社交应用App设定使用时间
- 大部分微信群折叠并静音
这个时候你也许会好奇,老板突然找我咋办?客户突然找我咋办?有一些是意外之外的,有一些属于是把重要不紧急的事,拖拉成了紧急的事。所以,可以试试看哦
社交媒体的这些产品经理,他们的KPI指标可是要占据每个人屏幕时间的,如果我们不用了,他们可就难受了哟。
关闭这个以后,我们好像腾出来了时间,但是我好像老是被人打断,又很难接上,咋办?
1.3、老是被打断,烦死了
我们仔细回想一下,当我们全神贯注做一件事,被人打断,哪怕是1分钟打断,我们甚至要10分钟,20分钟才能接上那个感觉,非常难受。甚至还续不上了。码字和写代码,做设计可能都有类似的状况。
这里的状况好像除了要明确告诉大家你要干啥了,别打扰你,另外就是让自己变强大了。
关于这里的状态,我们想说的是另外一个事。我们从早到晚会在不同的事情上切换,但是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前面的事会深深影响后面。安排自己看书30分钟,然后去写个文档,写完又去看书。进入写文档状态至少也得10多分钟,甚至更久。
这里有一个概念——注意力残留(attention residue)。字面理解就是前面那件事我们不会马上就丢开了,实际上会影响后面的事。
这里的建议做法是,同样的事尽量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去做,大脑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。所以自己自主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,摸鱼咱们要定个摸鱼时间。看社交媒体等也是类似。甚至包括家里要缴水电煤气费,要去购物,一次性尽量搞定。
我也想一次性搞定,可是我一次专注不了那么久怎么办?
1.4、可是专注不了那么久呀,Deadline的魔力
很久以前听过一个阿里高管的故事,他是一个业务能手,给他更大舞台的时候发现公众讲话紧张,总部派了一个HR去支持他。HR通过观看往年视频发现他并不是一直紧张,在20分钟左右才开始紧张。于是她就在10多分钟,快要紧张的时候,安排人给他送水之类的,打断他。然后就发现他很流畅的讲完了,后来慢慢步入正轨了。
这个故事和专注力有一些关系,我想可能是说专注力是有限的,并不是每个人天然就具备长时间的专注力。
说回我们的话题,很多人都有开学前补作业的经历,也有项目上线前疯狂加班的过往。我们发现虽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接受领导给我们倒排的时间,但是真正没有Deadline的时候,往往只会越拖越久。插个题外话,软件项目管理上一个有名的案例是计划几个月完成结果做了几十年(真有钱,这合同咋签的呀)。
所以我们就需要给重要的事设定一个期限,这个期限并不全是大的期限,更多的是短期任务。这个时候往往大力出奇迹了。就像是飞机还有2个小时起飞了,收拾东西就很快。但是前几天可能都没啥动静!
微观层面最好的方法就属番茄工作法了,后面还会详细介绍。大概就是我们设定25分钟做一件事,然后休息5分钟。 这里很多人会有个误区,我25分钟干不了啥事呀,回想自己的很多任务都是超过1小时的。我最早接触它的时候,同行前辈也改了改,觉得45分钟合适。如果这样想,就完全浪费了番茄工作法了,它很核心的是
任务分解!分解任务到番茄时间内!
总结下来,提高专注力还有个办法是遵从自己的生物特性,分解任务,给任务限定时效,发挥Deadline的魔力!
ok,摸鱼群/吃饭群/同学K歌群的兄弟姐妹们总要招呼咋办
1.5、摸鱼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
摸鱼是没有办法不正视的状况,前段时间比较出名的《伟大不能被计划》,还有谷歌等公司的工程师日,也就是工作日有一天不用干公司的活但是可以用公司的资源。说起来好听,尼玛不就是摸鱼嘛!
我们知道注意力是稀缺资源,重要资源,有限资源。所以我们不可能一天到晚极致专注,那不是人,机器也做不到。这个时候不得不想起来早年在台企,港企的短暂经历。
个人体会,早年产品开发,技术攻关时最大的触发点都不在办公室里产生,有在地铁上,有在飞机上。有在散步洗澡时,为什么现在还记得很深刻,确实因为那几个产品倾注了太多青春和汗水。话说回来,为什么会这样呢?
《极致专注力》里面提到这种状态被称为发散注意力。当我们放松下来以后,比如午间休息,通勤路上,摸鱼的时候等等,进入这个状态的大脑会帮我们串联想法,养精蓄锐,催生创造力。
我们的想法就像是漫天繁星点点,当我们要用的时候,它们自动串联起来,发散的时候串联是随机的,碰撞出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效果。
我们都知道摸鱼的时候,脑子里那根筋一直绷着,并不会完全放飞,其实效率会更高,因为憋着也憋不出个屁来。所以作者来了一句:
Distraction is not the problem; over-stimulating our mind is the problem.
通俗来说:分心没事,超载才致命
还有其他一些例子,比如开车听广播,开车的人不晕车,有些人思考的时候习惯有些小动作等等。看起来分心了,反而更专注了。
当然,还有其他的,比如洗衣服洗碗,整理整理电脑文件一些看起来重复性劳动,也是大有裨益的。
1.6、提前计划/睡前计划
这个是书中提到的方法,每天睡觉前想一下明天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,写下来,踏实去睡!我还没有开始实践,但是睡觉的时候手机不进卧室真的太重要了!如果睡不好,啥时候都干不成,《自控力》里面也提到睡眠的重要性。
但是不管如何,提前计划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,如果晚上不行,早上也应该计划一下,看看今天可能会有哪些突发事件,以及哪些重要的事先做,避免它变成紧急。
当然,这些只是提升专注力的一些方案。目前对我来说还是有效果的,希望可以尝试。
如果专注力已经非常糟糕,可能就不是这些办法能解决的了。只能逐步改善《自控力2》里面提到的大部分是关于冥想瑜伽的内容,我想可能也是这样逐步去恢复吧。
但是千金难买我愿意,如果文章你能看到这里,我想你至少是已经做了准备的了
作为普通人如何打造高效学习的体系呢?
3、全局思维起步复盘思维断后
有了专注力,更重要的是有主动性,回想自己这些年的学习,总是在对抗功利心,然而恰恰最重要的就是功利心,或者说目的性。
下面分别介绍打造普通人高效学习很重要的6个思维,分别是全局,记录,统计,规范,分享和复盘思维。
3.1、为什么我总是坚持不下去-全局思维
先看看我的经历:
听说时间管理很重要
时间管理有个软件叫OminiFoucs,说是学习曲线很陡,去看看。果然很陡。放弃了。时间管理很重要,再学下,哦哦,待办事项爆了…… 换个App吧。
要学习PS
听说有个教程很强,一看线上课程的先导课,不错,特别切中我的焦虑和痛点,买。买了发现没时间看,也没时间实践,老师是个骗子!割我韭菜呢!哼,我可不是韭菜,以后不买了!
听说算法很重要
对啊,算法很重要,LeeCode刷起来,github搞起来,太难了,要不明天吧
听说Obsidian很好
发现学习曲线很陡,啥意思呢,看了那么多视频,还是无法下手,好像和我工作也没啥关系,要不要学习呢?不学好像落后了,学吧,发现还挺难的。然后告诉自己,有必要吗?
弄一个技术
卡住了,就是卡在技术细节上了,然后总是不得要领。搞得灰头土脸的。
我想赚钱/运动/学习
很多时候我们避免不了要去问别人这样的问题,我想如何如何,希望别人马上给一个答案,也包括老师我想读书,给我推荐个书,在没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,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。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当你看完100本书,你就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了。
实际上几十年来,我拿起来又放下的东西,数不胜数,但是不影响我又拿起来了。直到这次跟着沙牛学习,狠下心来好好打造自己的体系。
也许听到这里,你会觉得,是我的执行力不行,我的耐力不够,但是我想说的是,其实都不是!
执行力是伪命题
很久以前就意识到,执行力都是伪命题,至少在企业里面,大多数执行力的问题是任务分解的问题。回到学习上,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很急躁要解决一个问题,然后去找资料来看。这个时候已经出问题了。为什么呢?比如说我要学习PPT,是因为,我需要做PPT,我做PPT总是很慢,这个理由很简单,也很自然。
重点来了:
- 我为什么要学PPT制作——
目标
- 我要学习哪些东西能达成这个目标——
计划
- 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可以?——
度量
- 我怎么知道我学会了?——
检测
- 我当前的痛点和问题是什么?——
关联
- 我有多少时间去学习,如何学——
计划
这个时候引出来的就是我们一个关于高效学习的思维——全局思维。
当你准备好了,老师就出现了!
我们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目的,我们才能真正开始高效学习,而这里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现在广受推崇也广受诟病的SMART原则
如何构建学习的全局观
- 静下来,慢下来,为什么要学
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,目标很重要,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已经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是OK的,才能开始,这个过程中SMART原则能帮我们梳理很多。另外有几个推荐的思考方向:
- 从最终场景出发,比如解决技术问题,我们可以从这个技术问题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出发。可能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能不用解决了,因为有其他的思路,方案和途径。
- 从自己的根本需求出发。比如时间管理,我们可能细节上纠结不清,那就不纠结了,我们想想为啥要时间管理?然后去找这个状况背后的原因。
- 从基础脉络入手
- 学习软件从官方帮助开始。学习一个软件,比如这次学习Notion,我就是从官方教程入手的。其实很颠覆,因为几十年来,我基本没有看过官方帮助,感觉实在太Low了,这玩意还要看帮助?另外一个例子是Obsidian,发现官方中文文档不是官方的,越看越乱,建议从英文帮助出发。
- 学习成熟领域从通识出发。比如学习西方思想,就从《西方思想史》这类书入手,理科也是类似的,从通识类书籍入手,对它们有整体的概览,然后确定中间学什么。建立计划。
- 学习新领域从科普出发。这次AI浪潮真是滔天巨浪,但是和我们普通人的关系,真是一言难尽,我想还是应该从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入手,了解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。
总结起来,就是先静下来,慢下来,先想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,如何衡量它,然后开始建立学习计划,打算上哪些课程,看哪些书。
主动
非常重要。
- 迷路的时候如何回家
我们一开始建立的目标,和对这个学习内容的整体计划设计,会让我们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迷失自己的时候,及时走回来。这段时间整理知识管理体系的时候,就发现时不时会陷入到某个软件的细节中去。那这个时候全局思维会让我明白
- 我一定要用这个软件的这个功能吗?
- 如果一定要,我能不能先放一放,有时间再折腾?
- 对我实现全局目标有哪些影响吗?
-
避免过早优化 我们在搭建流程,或者平常学习的时候,总是免不了想要优化,改善,这就很容易陷入细节,而忘记了我们的根本目标,而全局思维让我们明白,当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!
-
信心的源泉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,遇到困难和困扰是必然的,只有一开始我们想好了要出发,那我们掉到坑里的时候,就能很快爬出来。换个坑呗,不至于在坑里唉声叹气,怨天尤人的。
- 碎片化学习也需要全局 平常如果有刷短视频的习惯,会觉得每天长了很多知识,各行各业都有。早期刚开始兴起RSS的时候,我在Google Reader里面订阅的内容非常多,每天都会焦虑于又没看完,越看越焦虑,不看不焦虑。短视频也是类似的状况。我想说的是,其实碎片化学习如果只是到了解这个程度,真不能叫学习。如果真有兴趣,还是得系统性去了解。
有了全局思维,离成功就不远了。接下来飞轮要开始启动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,记下来。
3.2、写下来的力量
我们在学习过程中,有两个事很重要,记笔记和记录学习过程。
学习笔记
这是毋庸置疑的,因为我们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,就是不断让这些信息和我们内在知识建立连接的过程,然后让这些信息成为我们内在体系的一部分。如何记录后面会有笔记的说明。
重要的是,我们要明白大脑更像是冯诺依曼体系中,电脑的CPU,它的缓存非常小,是用来运算的辅助,如果我们把它用来记忆,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了。
记录下来就是硬盘,记录甚至连内存都算不上。大脑更重要的是计算,而不是存储。写下来的神奇力量在于,我们大脑可以专注于理解消化,让知识内化,而不是记忆。
学习过程本身
除此之外,还有一部分是关于过程过程,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让学习更加高效更加流畅,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所以对于学习过程本身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读到这里,大概明白了,每个人的学习体系是不同的,它是迭代演化出来的,照搬别人的体系,几乎都是无法奏效的。后面的复盘会用到这部分内容。
正如我们烧开水知道常温下沸点是100度,现在是60度还差40度。而我们的优化目标和阶段性成果需要具体的指标来衡量。如果没有记录没有统计优化就无从说起了。
好的,我知道了写下来很重要,咋写?
3.3、规范助力快速进入心流
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需要记录笔记,需要处理参考文档,需要把东西放在该放的地方。这个时候规范就很重要了。我们需要不断迭代优化自己的规范,让自己能快速处理这些状况,这样才能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,不会因为这些繁琐琐碎的事影响自己。
让自己尽快进入心流状态。
那我们学完了,真的学会了吗?我们需要反馈,需要了解我们真实的掌握情况,咋办?show出来!
3.4、分享的价值
在技术领域深有体会的是,有时候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摸索出一个东西,好像是个宝贝其实没什么。举例来说,jekyll样式中,图片没有居中,有些大有些小,我想的是办法是用Js去处理,遍历所有js,心理暗自窃喜宝刀未老,问了同事,用css一行代码解决了。
这个例子大概就是说,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会了一项独步天下的武功,最好show出来,让大家看看是个啥。我们也许需要更多被顶在墙角的尴尬,才真的理解了这个知识,其实是怎么回事。
我们不用担心自己学的东西被人学走了,如果那么轻易被学走,放心,它真的很容易被发现!
我们需要的是阳谋,把所有的手段摆出来,对方也无能为力。尽量不要陷入蓝海战术,小概率的成功事件带来的快乐。
分享出来,用自己的语言,通俗的视角讲出来,也正是费曼学习法的真谛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乐于给别人讲题,最后有不错结果的原因吧。
3.5、复盘的力量—PDCA
广为流传的1万小时定律,如果我们弹钢琴1万小时,我们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,我们算一下,如果1天2个小时,就是5000天,差不多10年。看起来好像没那么难。但是大部分情况下,我们搬砖10年,我们只会变成一个老一点的搬砖工。而不是搬砖领域的专家。
这里牵扯出来的是所谓刻意练习,我们这1万小时不是瞎练的,而是刻意练习。就是有针对性的练习,这个练习是有明确目标的,或者说至少符合一部分SMART原则的。
复盘就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定期内观自己,定期设定训练目标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。
在制造业非常著名的PDCA,也叫戴明环,曾经在日本经济腾飞中立下汗马功劳。
计划——执行——检查——行动
但是其实更重要是一个一个环嵌套着前进。
许多人因为听说复盘很重要,复盘很有效,但是不知道咋复盘,所以就拿了别人模板来复盘。一开始发现是听有效的,看看这周干了啥,如何干得更好,但是持续不了太久。这里和全局思维类似,复盘很重要的部分是计划,也就是我们当时为什么定这个目标。从高效学习体系来说,复盘很重要的是:
- 我想要在下个阶段达成什么目标
- 这个目标和高效学习体系整体有什么关系
- 这个目标如何衡量它已经达成了
- 这个目标有哪些具体的任务承载
- 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想
- 肯定自己,哪些是做得好的要继续发扬
- 精进,哪些地方没做好,为什么没做好
- 是外部原因还是自我原因,如何规避和改善
复盘很重要的是宽容看待自己,有量化指标也有主观感受。最后的结果要能体现在我们的学习体系中,并内化。
4、总结
有了这些失败案例的分享,有了思维的支撑,普通人也可以搭建好属于自己的高效学习体系了。